书法之我见
史战海
书法是华夏民族独有的艺术形成。从仓颉造字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。是文人墨客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。以宣纸、墨汁、毛笔为工具,谈古论今,画地出天,神拓古今,势及中外。
书法作为特定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。于庙堂之上显肃穆雅静,于居室厅堂更显高贵博学,无宜是精神生活的写照。是主任品位、地位的象征。书写者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,纳天地人于黑白疾徐之间,张扬个性,抒发情感,妙趣横生。
然而,如此美妙的艺术品并非人人能及,亦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书者既要有超人的毅力,更要具备非凡的学识,博学才能静悟,静悟方能通变。学者首先应解决的是选贴(碑),贴出书卷气、碑则浑穆超逸。
就书体而言,有篆、隶、草、楷、行之分。习篆则懂结字,习隶则通笔法,无捷径可走。不与古人交流,则一事无成,妄言书家,亦是痴人说梦。笔墨功夫的积累其属性和技法,探求其神韵,洞察其心志。同时,要研究所临笔贴书家生平,创作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,有助于更好的把握,深入的探究。除此之外,书写者还应有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,审美是一个广博的范畴,并非三言两语能道清说明。待有心者细察之。
临帖是书法家的必经之路,是艰辛漫长的过程。一般分为眼临和手临。手临又分临和摹。临是看着写,摹是踏着写。摹,适合于初学者,在不具备一定眼力的前提下,未尝不是一种妙法。而临是在具备一定临帖功底市场用的方法,简单,便捷。但需防走样,应因人而异。
临帖一般是先临一本,吃透练熟,兼顾其它。记得清朝王文治有一首绝句“天资凌轹未须夸,集古方能自成家,一扫二王非妄语,只应酿蜜不留花。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时下一些人写了几年字便飘飘然,用商业手段取得了一些“特殊”便不再下功夫了,搞一些别出心裁的作品,愚人骗己,可悲至极。更有甚者,以大老粗自居,实属井底之蛙,非文人之道。
学书应是一辈子的事,所谓已无止境。一个人精力有限,同时还要工作生活,故而应合理安排时间,不应急功近利,贻笑大方。更何况知识结构的形成亦非三年两载。纵然受过高等教育,如不注重平常的充电,修养也是“墙上芦苇”,不能做大才之用。若想有所作为,须有名师指点。“师者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可以使学者避免走弯路。应竭尽所能“走好明天”。这样岂不是事半功倍吗?
具备了以上条件后,还要不断学习新事物,掌握新知识为我所用,以求作品有新意。新是艺术的生命,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土壤,同时新的东西也有群众基础,应该与社会合拍,为人民大众张目,为和谐社会添彩。总之,走对了路子,掌握了方法,持之一恒,无疑是登上艺术颠峰的最好途径。“吃尽世间千般苦,历尽艰辛如好做人。”